中新网忻州12月1日电 题:黄河岸边展新颜 山西忻州治山治水、治穷致富
滔滔黄河,蜿蜒回转,浩荡曲折,抵达山西。
黄河不仅是中国北方的重要河流之一,也是山西重要水源和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。黄河流经山西省多个市县,过去,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土地利用,山西黄河沿岸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。多年来,山西坚持不懈治山治水、治穷致富,在发展中保护、在保护中发展,确保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,让母亲河持续造福美丽山西。
忻州是黄河入晋第一市,市域内黄河流经偏关、河曲、保德三县,全长171公里。近年来,忻州不断加强流域系统治理,用天蓝水清绘就底色,持续推动黄河流域忻州段“好风景”和“绿经济”同步提升。
从偏关县黄河天翼观景台上远远望去,碧绿的黄河水在山间流淌。吴琼 摄
“过去一刮风,到处是沙尘,有时白天在家也要点灯。现在好多了,山青水绿,旅游旺季游客很多。”偏关县老牛湾景区附近的村民对当地生态改变深有感触,如今,他们开民宿、办农家乐,吃上了“生态饭”。
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偏关,自古以来,风大多沙,十年九旱。为改变这一面貌,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,偏关县打响造林绿化“全民战”,在长城脚下、黄河沿岸接力植树,全县国土绿化率从1977年的不足4%增长到如今的48.6%。
偏关县林业局局长王安荣说,树木都由人工栽种。“通过科学规划、适地适树、因地制宜,才换来偏关今天的绿水青山。”
王安荣介绍,近年来,偏关县以打好黄河“几字弯”治理攻坚战为契机,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布局,坚持不懈植树造林、改善生态,取得治山增绿、涵水固沙的阶段成效。
其中,2023年,该县完成长城、黄河两条旅游公路生态廊带新造林6.9万亩和22个森林村庄建设。目前,偏关县境内黄河、长城沿线林草绿化率达60%以上,森林覆盖率达13%以上。
偏关的“变绿”并非孤例,与偏关县一衣带水的河曲县也不断努力讲好“黄河故事”。
资料图:偏关县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,成效显著。杨静摄
河曲县土沟乡榆岭窊村地理位置偏远,田薄地瘠,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。曾经这里沟壑纵横、资源匮乏,祖祖辈辈“靠天吃饭”。如今,榆岭窊村大棚连片、公寓林立、风景如画,成了当地乡村振兴的“明星村”。
榆岭窊村的改变,得益于“整沟治理”的实践。2018年,忻州市提出“整沟治理,一沟一品”的沟域治理思路。作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沟壑区,河曲县以此为契机,从防治水土流失、推进生态治理等出发,坚持综合治理、系统治理、源头治理,在全县探索“整沟治理”,推进黄河流域生态治理,成效显著。
投资新修基本农田、梯田,填沟造地,建立凹式日光节能温室大棚69座……凭借温室大棚,榆岭窊村打造集有机种植、观光采摘、冷链运输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农业园,走出一条干旱地区治水兴水同乡村振兴相融合的新路。
资料图:河曲县黄河省级湿地公园美景。杨静摄
此外,河曲县挖掘打造黄河沿线文化旅游带,观黄河、望长城、品美食、听民歌……当地生态旅游产品价值倍增,黄河文化在河曲焕发出璀璨光芒。
“山高露石头,十年九不收”,这曾经是地处黄土高原腹地、晋西北黄河东岸的保德县的真实写照。20世纪50年代初期,保德县仅有成片林1000亩,森林覆盖率仅为0.06%。
几十年来,保德县不断加大对黄河沿岸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修复,大力推进黄河沿岸造林绿化工作。该县相继实施退耕还林、天然林保护、经济林提质增效等工程,同时聚焦水土流失,将做好水土保持、防治水土流失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强化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,绘就出黄河岸畔的绿色生态新画卷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0年,保德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12.95%,绿色在黄土高原上不断铺展。
从偏关到河曲再到保德,黄河流经忻州,留下如画美景,忻州也努力为黄河守护着生态底色。
青山常在,绿水长流。在“一泓清水入黄河”的答卷上,山西忻州赓续千年黄河故事,书写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篇章。(完)
中新网太原12月1日电 题:历史与风情交融的山西吕梁:从“城市景区”到“景区城市”
位于太行山脉与黄河交融之处的山西吕梁,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壮丽山水,这个城市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富饶资源。人们记忆中的吕梁,仿佛都渗透着郭兰英歌声中的情感——“人说山西好风光,右手一指是吕梁”。
位于太行山脉与黄河交融之处的山西吕梁,被赋予了无与伦比的壮丽山水。 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
12月1日,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,中国新闻网、山西省委网信办主办的“江山如画”网上主题宣传活动(山西)正在进行。采访团采取线下采访采风与线上融合报道紧密结合的方式,积极发现和挖掘真实鲜活的动人故事,全媒体、多角度、多形式、多层次呈现大美中国。
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,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,是全国十佳红色旅游目的地、首批“中国十大红色地标”。
巍巍吕梁山撑起了吕梁的脊梁,悠悠黄河水延续着吕梁的血脉,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。吕梁有文物古迹5900余处,国家4A级旅游景区12处、3A级旅游景区13处、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,红色旅游经典景区7处、各类乡村旅游景点140余处。
独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吕梁市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。 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
吕梁,山川秀美、风景如画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山,集雄、奇、险、秀于一体,享有“三晋第一名山”的美誉;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——碛口古镇,被很多艺术家称为“活着的古镇”;“中华白酒第一村”——杏花村,让人们身临其境领略到汾酒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;村景相融、文旅交融,被评为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的贾家庄是名副其实的“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”;文水苍儿会景区作为天然的空调氧吧,环境优美,空气清新,是黄土高原上极为罕见的“最美江南”。诸如此类的旅游资源在吕梁极为常见,犹如颗颗明珠,在吕梁山水间熠熠生辉。
吕梁,红色基因、革命圣地。这里曾是红军东征主战场,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,一部《吕梁英雄传》传遍大江南北,是吕梁革命史和吕梁精神的真实写照。
图为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贾家庄。 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
近年来,吕梁市将文旅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抓,通过景区提质升级、开发文旅新产品、打造文化旅游新品牌,构建文旅融合“大格局”,激发全市文旅市场活力,提升游客流量。
据了解,吕梁现有19对客运列车每日运行,7条高速公路纵横交贯,吕梁机场已和全国14个大中城市先后通航。“从省里到市里,从市级到县级,我们都相继出台了更加优惠、更为实在的旅游奖励政策,以开阔的胸襟、微笑的服务,真诚吸纳八方游客。”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图为碛口古镇。 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
2023年中秋和国庆假期,吕梁市累计接待游客204.96万人次,其中3A级以上景区累计客流17.6万人次,较2022年相比上涨181.83%。
当前,随着经济发展以及旅游行业的变革,越来越多的城市着力发展全域旅游,提出“城市就是一座大景区”的观念,游客也更注重深度体验地方风土人情。
吕梁山川秀美、风景如画。 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
按照“城景相融”理念,吕梁市围绕建设国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、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等目标,持续加大城市精细管理,推动建设整洁、有序、优美的景区城市,促进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形象不断提升,从而建成文化底蕴深厚、人居环境优美和谐、休闲业态丰富多元、公共服务配套完善、综合管理保障有力的宜居、宜业、宜游的景区城市。(完)